来源:和讯网
作者:美国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Richard A. Epstein
希拉里.克林顿近期在纽约大学演讲时进一步阐释了她对所谓“季度性资本主义”的看法:企业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增长。但是,真正重要的却是她在演讲中并没有提到的内容——削减或干脆减除那些束缚经济增长的税收和规定。
尽管希拉里在演讲中下的功夫不小,她所追求的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缩小工资收入差距。将二者结合起来的难度在收入链底层体现得尤其明显。
在希拉里提出的计划中,最为“新颖”的要数她的增加短期投资的资本利得税方案。该方案的思路是,通过提高企业短期收入所需缴纳的税额,刺激高管将目光转向长期经济增长模式;同时由高收入纳税人负责监管公司高管的经营行为。目前,由持有周期在一年以内的资产所产生的资本性收入所需缴纳的税额和一般性所得税税额相同,最高位39.6%。加上3.8%的净投资收益税,短期资产性收入税率总值在43.4%。
希拉里的提议是,将短期资产性资本收入税的税率提高到现有水平的两倍,在随后的四年中再逐步降低超出的税负,直到六年后长期资本收入税率(最高为20%)开始进入计算周期。如果这一提议付诸实施,全美将有0.6%的家庭(年收入超过46.5万美元)将会被纳入征税范围之内。该提议的目的是,鼓励企业负责人能够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营收,在基础上,将员工视为“资产”。
遗憾的是,希拉里的想法很难实现,因为提议的前提假设经不起推敲。首先,希拉里假设所有公司的管理层都只关注账本上的短期营收数字,而无视长期发展。事实上,短期营收情况不仅仅对投资人有参考价值,对企业员工同样如此。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会根据其短期财报发生剧烈波动。
但是在整体上,公司季度性财报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更有助于降低观察评估一家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成本,便于投资人对公司表现做出合理判断。这就是为什么外界并不反对公司披露季度业绩数据。这一数据影响到的绝不仅仅是出于收入链顶端的少数人,而是所有的市场游戏参与者。
毋庸置疑的是,在评估企业的经营行为时,季度业绩数据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从已发生债权(无论是支付还是回收)到不确定性收入(无论是否会最终实现)和债务,都可能会对公司的长期走势发生影响,因此也会被纳入季度统计声明当中。此外,债券和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司披露的年报必须经过广泛的管理讨论和分析。
当然,这些细节性材料的读者并不是所有人,而是那些专门追踪某一家或几家公司业绩的分析人员。受到这些专业分析人员影响的资本总量是巨大的。他们也往往会根据一家企业的远景来做出投资判断。希拉里并不能从这个角度证明现有的季度报告体系是无效的。或者更准确些地说,纵然现有体系有诸多不足,也不是她的提议想要解决的。
那么我们就要问,税收的对象是收入还是消费?眼下,我们是就收入征税,但是从原则角度来看这个决定十分可疑。因为成为额外征税目标的个人储蓄,也恰恰就是希拉里所称的可用于投资的资本。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资本所得税都会让投资者犹豫是否还要用新的项目来置换当下的投资。
试想,当一个投资人将个人资本中的20%用来缴纳资本所得税,他所能用来投资新项目的钱将势必因此低于现有项目。哪怕新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要远高于现有项目,投资人也会在掏钱的时候思前想后。如果新投资因为短期资本所得税的缘故而在规模上有所减小,投资人的犹豫将在所难免。
相反,如果政府能够降低资本所得税的税率直到趋近于0,那么刨除交易过程成本,投资人可用于投资新项目的资金将不会有明显减少,在客观上这将提升资本使用价值。另一个选项是,零税率的覆盖面不需要无限制扩大。例如,优惠对象仅限于在三十天以内进行在投资的资本所得。
正是因为短期资本所得税的抑制效应,希拉里的提议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南辕北辙。希拉里的政策工具很有可能会降低税收收入,因为它会降低投资率并且延长投资收益回报周期。后者的严重性要比前者高的多。一个理性的投资策略是,投资人从现有的低风险投资中收回成本并获取收益,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将资金投放到高风险但高回报的项目当中。如果回报时间节点被延长,投资人很可能会失去新的投资机会。
除了税收收入的问题之外,希拉里还犯了另一个错误。通过将富有的投资人的利益和企业完全捆绑起来以达到让前者监督后者的目的,并不是一个最佳方案。绝大多数投资人,尽管可以家资巨富,却并不一定将全部身家压在一家企业之上。相反,他们很可能只是在多家大型公司的股份中占据一小部分。因此,这些个人很难有极大的冲动承担高昂的企业监督成本。
但是,当外部投资人卖掉其所持有的某家公司的股票、降低该公司估值时,却可以在客观上引起公司内部员工的警觉,思考究竟是否由于公司内部经营出现问题,投资人才会选择撤资。同时,新的买家则可能通过股票转手成为大股东,从而在体察公司经营文化中所存在的问题方面更具优势。
希拉里的演讲大肆鞭挞了很多活跃投资人的短期主义。但是,这个观点却十足的落伍。只有当投资人通过短期交易获得大量公司股份时,他们才有可能对公司的长期结构改革发声,或者通过加入公司董事会直接参与到改革中来。
当我们将许多投资人的持股方式纳入考量时,就会发现这一点尤为准确。对于投资个人而言,大量持有单一公司的股票是不明智的,鸡蛋需要装在不同的篮子里。
此外,高收入人群当中的执行官、银行家和其他专业投资人士,在年初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到了年终是否还会停留同一个董事职位上。但是他们心知肚明的是,他们的工作很有可能涉及到各种商业模式并且受到法律的限制。尽管希拉里可能很希望他们能够掌握某些公司运营信息,但是掌握这些信息就有可能使他们背负上内幕交易的风险。
一旦发生错误的资金流转,内幕交易就可能坐实。公司受罚之余,投资人还可能会因此接受犯罪调查。因此,这种风险是投资者避之唯恐不及的。规避这种风险的方式是,投资人雇佣独立的经理人来打理企业,而投资则通过保密委托来进行。除了大体的投资战略之外,投资人之外完全不了解个人持股情况。
考虑到这些商业风险,投资人都希望能够通过中间商来制定关键的投资决策。对冲基金就是这些中间商的存在方式之一。另外一种方式是雇佣私人投资顾问。这些顾问可以承接资产配置任务,将投资人的资金分别导入到不同的产品当中,包括股票,房地产,债券以及现金资产——这些产品往往也会通过对冲基金的方式出现。通过这些中间商来开展投资活动,投资人事实上已经并不接手公司的具体业务经营。
对于那些强势投资人而言,纵然他们会自己亲手打理投资决策,他们财产中的绝大部分也会用于养老金投资计划。这些计划往往是在税收减免的环境中运行。多年后当投资人到达退休年龄,这些投资计划也开始陆续到期。
对于这一部分投资人来说,因为他们的投资计划主要以税收减免为参考系,那么税收上的变化情况对他们(以及他们的代理人)而言就不会产生多大影响。简而言之,希拉里的提议忽视了市场复杂的组成结构对个人长期决策的影响,只是单纯地假设提议可以产生恰到好处的压力从而迫使投资人屈服于政策预期。
此外,该提议也很难说一定能够迫使企业改变对待员工的态度。企业并不像希拉里所描绘的那样无视员工自身发展。相反,多数企业视“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心。大型企业往往都会为优秀员工提供长期高薪计划。
根据最新的市场薪资调查数据,高技术员工和技术水平有限的员工的收入差距正在拉大。此外又有证据显示,奥巴马政府决定将更多短期打工者纳入公平用工标准法案的做法很可能会让一些企业开始削减加班时间,并重构经营模式来降低负担。
希拉里的提议其实就是为了迎合社会情绪,希望通过号召企业提供员工待遇来赢得选票。但这些提议并不能在实质上帮助企业进行改革,甚至还会让用工市场崩溃。希望这样的政策工具能够顺利达成政策预期,不得不说是一厢情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