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南日报
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6日在巴黎举行年度财政部长会议,34个成员国和巴西、中国、新加坡等13国共同签署宣言,承诺“迅速”制定国内法,允许政府收集并与其他签署国每年自动交换纳税人的银行账户信息,包括银行存款余额和用于计算资本收益税的股息、利息等收入。瑞士、新加坡两大离岸金融中心的加入,尤其是以保护银行客户隐私著称的瑞士作出这一承诺,意味着打击逃税的全球行动取得重要突破。
有避税天堂之称的瑞士承诺将自动向其他国家交出外国人账户的详细资料,象征着瑞士告别几百年来坚持保护银行客户隐私的做法,“避税天堂”真要坍塌吗?本版为你一一解读。—编者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6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年度部长理事会议上,瑞士与其他46个国家一道,共同签署《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承诺执行银行间信息自动交换全球新标准,以打击逃税和税务欺诈。
这是否意味着瑞士的银行将提交外国客户账户信息、不再为客户保密?瑞士的银行曾以“打死也不告诉”从业标准在业界树立好口碑,如今将告别这一延续数百年的传统,“避税天堂”真要坍塌?新华国际连线驻日内瓦记者刘美辰为您详细解读。
新标准或2017年生效
瑞士银行业保密传统由来已久,被视为其竞争力之本。得益于保密传统,瑞士的银行赢得全球客户信赖,吸收离岸财富2.2万亿美元。只是,瑞士也因银行业缺乏透明、涉嫌帮助客户逃税,被指责为“避税天堂”。
刘美辰说,瑞士政府7日公布立场文件,对6日在经合组织签署的与税务事项相关的信息自动交换新标准宣言表示支持。瑞士联邦国际金融事务秘书处7日在文件中说,这一宣言凸显出瑞士通过信息自动交换打击税务欺诈和逃税行为的政治决心。
刘美辰说,签署这项宣言,意味着以保密传统著称的瑞士银行业将接受这一新标准,承诺在这一标准下提交外国客户的账户信息。
瑞士最大银行瑞银集团(UBS)在回复刘美辰的采访邮件中说,瑞银致力于遵守全球标准,就瑞士政府参与经合组织制定这一标准的进程表示欢迎,瑞银在实现客户守法纳税方面有着严格规定。
今年2月,经合组织公布了新的国际税务信息自动交换全球标准前半部分内容。经合组织理事会预计将于今年7月中旬前,通过完整的标准内容,确定标准的各项技术细节,计划于今年9月将其提交至二十国集团(G20)财长会议,并在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后于2015年正式开始实施。
刘美辰说,根据报道,这项信息自动交换的新标准如果在2015年开始实施,可能要在2017年才能生效。签署宣言的国家没有公开承诺具体的实施日期,但一些先期加入的国家打算在2017年9月前开始交换从2015年12月31日开始收集的税务信息。
同意交换不突然
根据在经合组织框架下制定的标准,对于6日签署文件的47个国家,各国和各司法管辖区有权从各国和各辖区内的金融机构收集所有金融信息,并每年与其他政府和辖区自动进行信息交换。
瑞士同意自动交换税务事项信息,并非突然。刘美辰说,早在去年6月,瑞士联邦委员会就曾宣布,已准备好积极参与在经合组织框架下制定信息自动交换新标准,以确保杜绝逃税、税务欺诈等违法行为。
只是,同在去年6月,瑞士联邦议会国民院举行第二次投票,对允许瑞士银行业向美国移交信息的紧急法案予以否决。这一法案彻底搁浅表明,当时瑞士银行业保密传统的坚冰尚难消融。
去年8月,瑞士政府公布了与美国司法部门签署的关于美国账户持有人逃税问题的正式协议,表明瑞士银行业保密传统紧咬的牙关开始松动。
去年10月,瑞士政府又在巴黎签署了《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基本已打算与延续数百年的银行业保密传统说“拜拜”。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目前对《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具体约定内容尚不清楚,因而究竟瑞士银行业将会在多大程度上调整其保密制度还不得而知。
瑞信或被罚16亿美元
根据1934年通过的《联邦银行法》,瑞士的银行应防止客户信息被第三方获知,无论第三方是私人还是官方。但是,瑞士300多家私人银行近年来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其中一些银行去年与美国政府签署协议,同意配合打击美国公民利用海外账户逃税。
美国近年加强追查美国客户借助欧洲银行逃税、洗钱,美国司法部警告刑事起诉不合作的欧洲银行。针对瑞士信贷银行的调查已近结束,瑞信正在与美国司法部讨论支付高额罚款,避免诉讼。
美国《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报道,瑞信打算缴纳10亿美元罚款。路透社则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瑞信正在与美方讨论支付最多可达16亿美元的罚款。如果这一罚款额属实,将远远高于瑞银集团2009年与美国司法部达成的7.8亿美元罚款额。
瑞士仅是第一站
曾刚介绍说,另一个反对瑞士银行业保密制度的原因是跨国资金背后所包含的政治因素和反恐忧虑。“最近几年,地缘政治因素的升级,各个国家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很多反恐资金和洗钱恐怕有很大程度与它(瑞士)有关联,这可能是招致西方国家对它有很大压力的一个原因。”
由于追收海外账户税收是一个国际性难题,美国要真正实现监管目标,就必然涉及国际合作以及国际税收政策的重塑。而整个欧洲在欧债危机的压力下,也有打击海外逃税的意愿。在双方的合力之下,世界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瑞士便是首先必须被攻克的堡垒。
事实上,截至目前,包括瑞士、开曼群岛和泽西岛等长期以来的避税天堂已经与美国签署或接近签署协议,以更加方便地按照FACTA框架转交税收信息。此外,英国等9个国家已与美国签署了FACTA,还有近百个国家正在与美国谈判。
对哪些人有影响
业内普遍预计,中美签署上述协议的时间不会太晚。事实上,在去年7月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美双方承诺,将尽最大努力就FACTA实施达成政府间协议。
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信号是,中国国务院2013年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进行修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范围为中国居民与非中国居民之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以及中国居民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状况。若未能按规申报,处罚包括:由外汇管理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机构可以处3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称,中国目前资产不明的状况比较严重,这一规定在对资金流动监测作准备;同时也是依据国际惯例,将中国居民的海外金融资产及负债纳入统计,完善统计口径。
银行账户信息走向透明是大势所趋,瑞士银行业“避税天堂”坍塌后,哪些人会忐忑不安?外媒估计欧盟和俄罗斯的富人将受到较大影响。
有报道称,中国的反腐风暴中,一些中国人把资金通过非法渠着转向瑞士银行。路透社2012年12月17日报道,非法资金让发展中国家损失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居首。
党琦(新华国际客户端精选)
“将钱打到我瑞士银行的账户。”—这是很多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如果你连瑞士银行都不能信任了,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007詹姆斯·邦德。
解密瑞士银行
地位
存款占全球总储蓄的1/3
数百年来,瑞士银行因严格的银行保密制度而闻名于世。至今瑞士银行的存款已占全球总储蓄额的1/3,瑞士银行管理着2.2万亿美元的离岸资产。与此同时,有不少人利用这一法律钻空子,或偷税漏税,甚至转移藏匿不法资产。
二战期间,由于瑞士特殊的中立国地位,瑞士成为纳粹德国和其他国家进行黄金交易的主要地点,各国纷纷向瑞士央行买卖黄金,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央行进行的。
起源
三条人命催生保密法
16世纪,随着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兴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从法国和意大利逃到瑞士日内瓦,这些新教徒也带来了大量金钱,交给日内瓦银行家打理。
1933年,德国政府要求德国公民必须交代自己在外国的资产。
在瑞士,负责追查德国公民在外财产的纳粹盖世太保假装成普通客户,径直走入银行,拿出一沓钱,对银行职员说,将这笔钱存入某某的账户(这些都是遭到纳粹怀疑的人)。如果钱能够存入,则说明了该人在瑞士银行拥有账号。然而,那些使用匿名账户的客人,就安全逃过此劫。一年之内,有三个德国人因在瑞士拥有银行账号而被处死。三条人命给了瑞士充分的理由来加强银行保密法。
制度
保密协议终身有效
1934年,瑞士当局颁布了《联邦银行法》,该法第47条明确规定:1.任何银行职员,包括雇员、代理人、清算人、银行委员会成员、监督员、法定审计机构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守其与客户往来情况及客户财产状况等有关机密。上述人员,包括引诱银行职员泄露客户和银行信息的第三人,都将面临最低6个月到5年的监禁,以及最高5万法郎的罚款。2.如是因为疏忽而泄露客户和银行信息,将酌情处罚,罚金不超过3万法郎。3.保密协议终身生效。不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因此,瑞士成了欧洲的世外桃源,欧洲的富人们都愿意把金银财宝放在这个地方。
特点
银行职务子承父业
瑞士各银行为加强保密,普遍采用了密码账户、化名代号等管理方式,即储户只在第一次存款时写真实姓名,之后便把户头编上代码。为了替储户严格保密,在苏黎世和日内瓦有116家专门办理秘密存储业务的银行—这还不算各大银行内设的私人储存窗口。在这些银行里,不准拍照,不讲姓名,有些甚至不设招牌,只标有经营者的名字。而且,办理个人秘密户头的职员要绝对可靠,大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经过学徒制度的良好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瑞士恪守银行保密传统,赢得了全球客户的信赖,成为全球离岸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外国人的“避税天堂”。
逃税
瑞士银行饱受争议
长期以来,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一直饱受争议。
例如,瑞士银行曾吸纳了阿根廷前总统梅内姆和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等来路不明的钱,以及在“9·11”事件发生后,瑞士银行中发现多个恐怖嫌疑分子开设的账户。
2000年,瑞士曾做过一个民意调查,1/3的人认为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只为富人和奸商提供好处,10%的人希望彻底废除该制度。
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因瑞士等“避税天堂”国家吸纳本国避税客户对其积怨已久,只是难以找到对付的办法。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让瑞士银行遮掩富人逃税之事更加公开化。美国和欧洲为保证税收收入,开始向瑞士施加压力。